林子杰丨苏中园区校的生态教育故事
苏州中学本部有山,园区分校有水。来到园区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美丽的湿地,而湿地的故事要从19年前说起。
曾经的园区校校园坐落的位置,是一片景色秀丽的湿地。现在,大家可以在行政楼大厅里的两幅油画上看到当时的样貌,一幅是2005年建成后的样子,另一幅是校园建设前的样子。
2005年校园建成后,其远离城区,坐落的位置仍处于湿地包围之中,东面有未被开垦的原始湿地区,南面有吴淞江湿地,西面是金鸡湖湿地生态园,北面是东沙湖湿地公园。
湿地1.0时代,课程资源的开发
湿地,作为身边的活资源,具有资源真实性、具有物种多样性、具有学科综合性。把它引入课程,不仅可以支撑多样化的学习选择,而且还可以创新学习模式。学生通过浸润学习,在体验中发现问题;通过实证研究,在调查中掌握方法;通过野外考察,在活动中培养科学精神;通过规划设计,在畅想中形成人地和谐的生态文明观。
基于校园及周边湿地环境,“湿地文化”课程孕育而生。该课程是融合自然与人文、学习与研究、学校与社会的跨学科的综合实践课程,它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倡导人地和谐的生态文明观。
为了改变课程学习模式,园区校人围绕“湿地文化”选定学习主题、构想课程框架、积累课程资源、编著校本教材、创建特色课堂。
第一个课堂是“大自然立体课堂”——西马斜塘湿地生态园。利用学校保留下来的一片湿地,还原原生态湿地自然景观,构建了苇风芦影的湿地生态园。“大自然课堂”倡导实践与探究的学习模式,关注实践调查、实验取样、实证研究等科学实践活动。
第二个课堂是“人文立体课堂”——西马博物馆。学校创建了1500m2的博物馆,自下而上构建了湿地生态、湿地生活、湿地文明的三层。寓意:生态保护是基础,生活智慧要建立在人地和谐的基础上,文明是流传后世的精神享受。“西马博物馆”倡导质疑与思考的学习模式,关注浸润学习、项目研究、辩证思考等人文艺术活动。
创办园区校的张昕校长给湿地写了一张履历表。
2003年,走进湿地,我们无知;
2004年,毁了湿地,我们无痛;
2005年,留片湿地,我们无意;
2006年,懂得湿地,我们无颜;
2007年,呵护湿地,我们有情;
2008年,利用湿地,我们有心;
2009年,建设湿地,我们有力;
2010年,完善湿地,我们有功。
湿地2.0时代,学习为中心的再造
“湿地文化”已成为园区校的校园文化名片,于2013年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特等奖,2014年荣获首届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在获奖之后,园区校湿地文化进入2.0时代,园区校人利用周边新的独特资源,开展了以“学习为中心的空间、平台、项目的再造”。与高等教育区和高科技产业园里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得到了更多的公共学习空间和教育资源。西马探索课堂、湿地重彩项目、西马AI农场、数字公民课程基地……,以跨学科项目学习方式,融合物理、生物、化学、信息技术、语文、艺术等课程,再造湿地课程的学习新时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
通过对空间的再造,园区校人把“融合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办学理念,自然浸润在湿地边、红墙旁、小桥上……
春风才起雪吹香。园区校的樱花季,年年的樱吹雪,从不失约。樱花树下,清风徐来,风铃阵阵,花瓣如雨,翩翩洒落。风铃花语里的祈福,是孩子们在春光里的笑脸,是园区校人对一年里美好的向往。
园区校里的莲大多都是睡莲,那木桥也是日式风格。夏日午后信步池边,只见水影浓淡浑然一体。园区校的池塘里,出现的是印象大师们画笔下的睡莲、日本桥、鸢尾花,汉唐韵、左岸风,中西文化交融共生于此。
秋天的红,不仅属于枫,而且还有墙。爬墙精灵得意忘形,满墙肆意飞舞、奔放,却依旧束约在墙的身段之中。待秋之残红褪去,露出层叠陆离、疏密斑驳的点,屈曲苍劲、纵横交错的线,点线之间便成为了园区校的墙上秋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校园湿地里苇风芦影,随风摇曳,婀娜多姿。小白鹭犹如精灵一般,时而凝望于浅水之侧,时而藏匿于湖草之间,时而盘旋于湖面之上。园区校的吉祥物,在寒冬中飞舞,是园区校人对美好的期盼。
园区校除了湿地,还有一条哲学之道,一定要去看看,一定要去走走那条小路。一侧是坡,一侧是水,理性与感性之间是一行行足印。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园区校人曰:哲学之道,非常之道。
然而,园区校里的哲学小道,将湿地文化的“诗意”与生态教育的“思性”统一起来。鲜明的“诗-思”特质,以浸润和濡染的方式具体而深刻地影响师生外在行为和内在气质,使学校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气场和气韵。
平台和项目的再造,源于博物馆和湿地。在西马博物馆里,创生了西马探索课堂项目;在西马斜塘湿地生态园边,创生了西马AI农场项目。
西马AI农场以生物学科为中心,整合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多种学科,成为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沟通、交流、合作、探究、实践、实验、展示等,深度学习的共同体平台。项目利用研究项目中的各种挑战,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不同国籍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异质学生围绕同一项目开展研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天地人事,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生物、人与人之间的多元和谐发展,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2018年,“基于项目研究的‘西马探索课堂’的建构与实施”获得苏州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我校的“湿地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功申报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二类推广项目,并且江苏省教育厅成立了8个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研究所,我校“湿地生态文化课程研究所”是其中之一。2021年,以“利用基因改造大肠杆菌治蝗的实验研究”为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参加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省一等奖,这也是苏州市高中集体项目获得的唯一一个一等奖。同年,苏州中学园区校/德威国际高中SZ-SHD团队获得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高中生组全球亚军。
我们将这个隐喻,以及学校整体办学氛围,凝练成了学校的课程文化理念: 多元共生、价值尊重、人性完善。
湿地文化2.0时代,我们再次写下一张履历表。
2014年,探索课堂,人文涵养;
2018年,湿地重彩,艺术追寻;
2019年,智能农场,科学探究;
2020年,数字公民,素养提升;
2021年,生态教育,和谐创造。
而今,湿地的故事仍然在继续,“湿地生态”追寻生物在原生态自然环境下的生存、发展,是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遵循规律的“天人合一”。而“教育生态”追寻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全面而个性的发展,那是多元共生、价值尊重、人性完善的“大道至简”。
图片
大美 园区校之西马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