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I LOVE SHSSIP
看春樱如雪、听夏虫吟哦、赏秋苇迎风、赞冬梅傲霜,望一眼红墙上的爬山虎,闻一闻哲学の道旁的花香,闲坐西马斜塘池畔……有人说园区校的风物最可爱,因为她每一处都精雕细琢,匠心独具;有人说园区校的环境最诗意,因为她四季皆景,处处有情;还有人说,园区校的校园最治愈,因为她足够包容,多元共生。
从湿地文化到生态主题,园区校秉持多元共生、价值尊重、人性完善的教育价值追求,在校园建设、课程规划、日常教学、师生活动等环节引导学生尊重自然规律、敬畏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湿地成为抒情的长诗,成为师生心灵的栖息之地。
心安于湿地之畔,此心安处是吾乡!
学累了?就到湿地边走走吧
2022年9月28日 文 | 戴羽佳
园区校南侧有一块保留下来的西马湿地,是全校师生课余时间喜欢去的地方。从前我未曾想到,这块差点被我熟视无睹的湿地,竟也可以成为一块“师地”——一块育人无声,却能让学生、也让我获得成长的师地。而发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次我与学生小A的经历。
“老师,我没空做海报”
上学期国庆假期前的最后一节英语课上,我给孩子们讲授了一篇有关荒漠化的文章,并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假期内制作一份海报,展现世界荒漠化的现状,提出治理对策,并描述他们眼中绿色地球的模样。不少同学纷纷面露难色,学生小A甚至当场提出抗议:“老师,现在全球污染都很严重,哪还有绿色地球啊?再说我们作业都来不及写,根本没空做海报!”
面对质疑,我不免心中不快:这项作业并没有那么困难,为何小A如此不满?如果稍微给一些提示,他是不是就不会觉得这作业难了?于是我说:“绿色地球的模样,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把你每天看到的东西写到海报上就可以了。”
没想到的是,小A并没有因为提示变得平静下来,反而更加不满。他气鼓鼓地说:“我每天只看得到作业,别的什么也看不到!”
每天只看得到作业?我似乎明白了小A情绪如此激动的原因,于是约他放学后去湿地边走走,聊聊天。
放学后,小A如约而至。傍晚的湿地一片祥和宁静,我故意没和小A提海报的事情,只是和他闲聊,从学习聊到生活,两人绕着湿地走了一圈又一圈,小A向我敞开了心扉。原来,小A近期的学习生活状态比较低迷——因为期初考试不理想,父母给他假期报了不少辅导班,希望他不要再荒废假期时间;近一段时间不同学科的老师总是约谈他,让他感觉自己状态很差,无颜面对师长;夜里他又因成绩波动而感到精神压力巨大,时常失眠……最后我们走到湿地中心的凤西亭里坐下来,小A掩面哭泣。
“老师,我最近的状态真是糟糕透了,我实在是没什么信心了。”
“压力大的时候,来湿地试试”
本想着开导开导小A,让他知道海报任务没那么困难,却没想到触动了他内心最深处的焦虑。我没有马上接他的话,而是等他慢慢止住哭泣,而后让他看了看周围的湿地。“老师压力大的时候,喜欢来这片湿地走走看看。小A,你也可以试试。”小A半信半疑地看着我,似乎不敢相信我的话。“这样吧,老师给你布置一项特殊的假期作业——每天出门散步,把你看到的风景拍照发给我。至于海报的作业——如果你实在来不及,可以暂缓上交。”
小A点头答应,我送他步行至校门口回家。看着他逐渐远去的背影,我耳边又回响起他那句“我每天只看得到作业”。孩子,你的眼里只有作业,那就让老师给你布置一份特殊的作业吧,希望这份作业能让你从喘不过气的压力中发现高中生活别样的风景……
“学累了?就到湿地边走走吧”
假期不长,小A如约每天给我发来散步的照片。有时是他家附近的公园,有时是小区楼下的花坛,能看出他在认真完成我布置给他的特殊作业。每回收到他的照片,我都会再和他随意聊上几句,有时是夸他的摄影技术高超,有时是和他交流照片内容。我们都最喜欢他家楼下的那片桂花树,透过他的照片我仿佛都能闻到桂花的香气。小A似乎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老师,那我这几天多拍些桂花!”假期回来,小A也如期上交了海报作业,由于时间仓促,他的海报看起来并不特别精美,但在海报的“绿色地球”板块,他非常用心地描绘了学校湿地的景色。我把小A的海报张贴在教室后面,从那之后,小A的学习状态也有了明显改观,很快又回到了班级前列。
几周后的一天,课间路过班级,我听到小A的舍友小B抱怨:“最近作业好难啊,要学疯了!”我正想着找个时候约小B聊一聊,却听到小A说:“先别管作业了,今天吃过中饭我们去湿地逛逛,保你回来作业顺利!”
那天中午,我悄悄守在湿地远处的小路上看着两个孩子踏入湿地。他们聊了什么,我无从知晓。后来,我再没听到过小B的抱怨,他又成了小A学习上最强劲的竞争对手。这俩孩子,把我的“湿地秘籍”全学去了!
戴羽佳
湿地不仅仅是学校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像一本无言的教科书,值得所有老师和同学细细品读。德育的真谛从来不在说教中,而恰恰在像湿地这样常常为我们所熟视无睹的日常生活里。湿地的美好存在,是孩子自我发现、心灵休憩的契机,它让德育变得更加美丽、更加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