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点
一所学校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与校园建设的理念息息相关。
早年梅贻琦先生曾言: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阐释了学校软硬件协调发展的观点。
时至今日,每一所学校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那么在校园建设上又应该如何与之匹配呢?今天小编把我校后勤服务中心主任邓娟与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赵俊的文字一起推发,阐述苏州中学园区校,实现“数实融合”推动校园建设的基本思路。
当然,不管是建大楼,还是建数字校园,其中都有“育人”的教育追求融入其中,或许这才是苏中园区校的特质。
数实融合 | 苏州中学园区校校园建设再出发
2024年7月16日
文 | 邓娟
十八年前,张昕校长带着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批文,来到斜塘镇西马村,带着千年府学的寄望筹划一座教育净土、读书乐园,埋下了第一块基石。
从2014年第一批新生4个班级借苏州中学本部教室上课,到2024年,校园已容纳了六个年级,两个项目(西马国际课程项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39个行政班;从倡导〝两个融合”办学理念,到创生了一个生态和谐的国际交流社区;从一片教育处女地,到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苏州中学园区校几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学校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孕育了一块苏式教育的沃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的阶段,如何平衡初、高中不同学段的发展需求,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校课程建设,如何在既有办学的成果之上推动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这是苏中园区校人不断思考的问题。
到了2024年的七月,苏州中学园区校校园建设即将进入2.0时代,一座多功能综合楼已经封顶,一座崭新的宿舍楼呼之欲出。不久的将来,融合苏中园区校师生团队心血的西马农场,面朝湿地身心愉悦的阅读空间,承载大成教育思想的钱学森纪念馆,最新设施设备的实验室、行政班教室、合班教室,满足不同人数需求的报告厅;服务寄宿书院制建设的共享空间更为敞亮,干湿分离、房间向阳的宿舍,都即将成为园区校人的新的“打卡地”。
发展之道在于守正创新,既要坚守“为人正、为人真〞的校训、“融合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办学理念,“多元共生、价值尊重、人性完善”教育宗旨,又要与时俱进,通过教学空间的拓展,创造性地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并为学校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发展之妙在于融合平衡,苏州中学园区校传承苏州中学千年府学的文脉,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文化境脉,在工业园区土地上诞育出一片教育净土、学习乐园,在新的阶段,校园硬件环境的升级,不仅遵循了发展之道,更推陈了发展之妙,是学校建设的再出发。
从昨天到明天,我们共同守望和期盼的是一个融合了活力、创造力和无限可能的教育天地。
文 | 赵俊
智慧化是时代所需,更是校园生态。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形成独特的数字校园生态,它是信息装备与师生活动的有机结合,更是教育教学与数字时代的紧密融合。
2018年以来,我校 《智慧校园五年发展规划》与《智慧校园总体设计方案》逐步实施落地,学校的硬件系统基础设施得以整备,提升。智慧校园中心平台初步建成,有力保障了学校公文办理、资产管理、信息发市、信息采集、人脸识别、车辆道闸等多个校园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营;“教学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料教室,办公电脑、手机平板实时同步和差异备份,更实现了文件分级共享功能,建有公共资料库、群组资料库,大大拓展了学校资料发布的空间,同时避免了大量文件传输带来的时间消耗以及信息误差;“智慧食堂”系统,更是大大节省了食堂用餐排队时间,提升师生用餐体验。
学校数字化建设,在物,更在于人。
时至今日,信息素养是必备技能,也是公民素质。伴随着数字化工具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生,正潜移默化的具备了更快利用网络信息、善于搜索查找、适合图形学习等种种社会优势,但是同时,他们过于依赖数字化工具、沉迷网络、手机成瘾,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信息素养,它们是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感、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等的集合。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用数字工具和方法,思考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去培养责任、批判、合作、创新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代代合格的数字公民。
教育生态让彼此赋能,苏州中学园区校勇立教育潮头。2020年,我校率先申报建立苏州市“数字公民”课程基地,全面开展聚焦于公民素养的创新课程,在全市开始引领普及“数字公民”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0年11月,我校承办苏州市第四届青少年科技节,吸引来自全市2000多名学生,在线上、线下进行了精彩的编程竞技。2021年8月,苏州市教育局正式启动苏州市青少年“数字公民”培育计划,其指导中心落户我校,致力于全市范围的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推动人工智能和苏州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打造苏州人工智能教育高地,规模化、规范化、体系化的建立人工智能人才梯队。
今天,我校致力于全市范围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为纲领,以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感、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核心素养培养为内容,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苏州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打造苏州人工智能教育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