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科技创新"再次成为时代强音。从量子通信编织的"无形天网"到人工智能重构的生活图景,科技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人类文明的版图。这不仅关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更与每个青年学子的未来选择息息相关。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中间就会有人站上科技创新的前沿,用智慧与热情书写属于自己的科研传奇。
今天,在庄严的国旗下,我们荣幸地聆听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技术转移中心主任、资产与条件处处长张双益博士的精彩演讲。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资深专家,张博士带领我们遨游在神奇的纳米世界,开启了一场激发创新思维的科学探索之旅。
国旗下的纳米科学课 | 张双益博士引领西马学子开启科学探究之旅
2025年3月10日
01
张双益,工学博士,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正高工。
198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99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进入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和深圳博士后工作站。2013-2020年先后任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技术转移中心主任、资产与条件处处长,现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纳米应用技术研究所执行所长。长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知识产权管理及运营等方面的工作。
02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张博士的实验室所研发的可印刷纳米导电材料、体外诊断核心试剂、生物传感快速分析等技术都将为我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力量。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回顾张博士演讲的精彩内容——
PART/1
纳米科技的概念
正在召开的人大会议发布,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长8.9%,其中大幅增长的有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而这些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与纳米科技的融合和创新。
纳米科技中的“纳米”并不是一个学科定义,如物理、化学等,而是一个尺度概念或者说长度单位,为10-9m,用符号 nm表示。1nm等于千分之一微米,百万分之一毫米,十亿分之一米,是氢原子直径的10倍,万分之一头发丝的粗细。
纳米科学则是指人们研究纳米尺度即 0.1~100nm 范围之内的物质所具有的特异现象和特异功能的科学。纳米技术则是指在此基础上创造新材料,研究新工艺的方法和手段。
纳米科技的最终目标是以原子、分子及物质在纳米尺度表现出来的新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纳米科技作为与基因工程、智能科技一起被称为“21 世纪高科技三剑客”的新兴科学技术,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创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于 2022年9月正式批准设立新学科,在交叉学科门类中设置了纳米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可还记得?还有一个被广泛宣传的新的一级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PART/2
纳米科技的发展
纳米科技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纳米科技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年代。1981 年,科学家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使得人类首次能够直接观察到原子和分子的形貌,为纳米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1 世纪,纳米科技已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各国纷纷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开展纳米科技的研究和开发。
中国在纳米科技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新材料、纳米器件、纳米催化、纳米生物安全等领域,中国的科研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自2008年以来,中国发表的国际纳米科技论文总量居世界第一,过去20年申请的纳米技术专利总量占全球总量的45%。
PART/3
纳米材料及其特性
纳米科技主要包括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纳米生物医学等。其中纳米材料是开展研究最早、投入和成果最多的,今天以此为例。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个维度处于纳米尺度范围内,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通俗的说,纳米材料是指由纳米的单元构成的任何类型的材料。如金属、陶瓷、聚合物、半导体、玻璃和复合材料等。
如果按维度划分,纳米材料的基本单元可以分为三类:
1、零维,指在空间三维尺寸均在纳米尺度。如纳米尺度颗粒、原子团族等;
2、一维,指在空间有两维处于纳米尺度。如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等;
3、二维,指在三维空间中有一维在纳米尺度。如超薄膜等。
纳米材料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性能,主要是由于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限域效应等导致的。
1、尺寸效应(体积效应)
当物质的尺寸减小到纳米尺度时,其物理、化学性质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例如,纳米金属颗粒的熔点会显著降低,纳米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其光学、电学性质的改变。
2、表面效应
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非常大,表面原子所占的比例很高。这使得纳米材料的表面能和表面活性大大增加,从而导致其化学反应活性增强,吸附能力提高。如粉体爆炸。
3、量子限域效应
当纳米材料的尺寸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电子的运动将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其能量状态发生量子化。这种量子限域效应使得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和磁学性质。
PART/4
苏州纳米所——中国纳米科技的国家队
中科院世纪初布局了一北一南两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前者定位于纳米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后者则以“致力纳米科技创新,引领纳米产业发展”为宗旨,定位于纳米技术的基础应用研究和产业化。
截至 2024年底,苏州纳米所有近 1800人,包括职工800余人,学生900余人。正高级岗位科技人员,90%拥有海外留学经历。
苏州纳米所面向纳米科技发展国际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前瞻性地布局了电子信息、生物医学、功能材料等重点研究领域及新兴前沿方向。在GaN 材料、蓝绿光半导体激光器与 Micro-LED等技术领域已取得有国际影响的成果。攻克了碳纳米管纤维、金属化碳纤维等高性能碳基纤维的制备技术,芳纶气凝胶的制备及其纺丝技术,实现了石墨烯粉体浆料技术的产业化。
纳米所公共技术平台之一的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集材料制备、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是研究材料与器件及其相互关系的新方法。已完成二期建设,真空管道总长203米,极限真空度优于1.4x1010Torr,50台/套大型设备互联,样品在真空管道中自动、高效传输。
PART/5
苏州纳米所——中国纳米科技的国家队
纳米科技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包括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健康医学、高端仪器、先进制造及国防工程等。
中国在纳米产业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了苏州工业园区、广州纳米谷等代表性的纳米产业集聚区。例如,苏州纳米产业的年产值已经达到1500亿元,年增长达到20%以上。
纳米科技的发展前景无限广阔,期待青年才俊投身于纳米科技与产业。
03
感谢张博士带我们纵览纳米乾坤,探索纳米科技的力量。
科学的光辉从不囿于实验室的方寸之间。它存在于我们求解方程时的灵光一现,闪烁在观测天文时的凝神屏息,更扎根于对未知永不停歇的追问。张博士用二十多年光阴深耕纳米领域,生动地为我们诠释了:真正的创新,始于对真理的热爱,成于对极限的超越。创新不问年少,奋斗正当其时。
愿今天的科技之光,照亮每位西马学子的探索之心,以今日之所学,铸明日之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