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少年 Students and Parents

【聚焦】园区校西交大少年班的成长故事




    2021年初,一封喜报飘然而至,备受瞩目的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2021年录取公布,园区校四学子榜上有名,园区校累计录取的少年班学子已经达到14人!
 

    此前,福布斯中国公布了最新的30岁以下精英榜(30 Under 30),园区校毕业生潘远志同学榜上有名!这位14岁上少年班、16岁开公司,18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00后创业“神童“”并已经带着他的科技创业成果在福地苏州投资建厂。潘远志,正是苏中园区校西交大少年班的学子。



    苏州中学园区校和西交大少年班,有着颇深的渊源和紧密的联系。在西马湿地生态滋养的园区校里,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充满活力的群体:西交大少年班(爱称“马小西”同学)。今天,让我们聚焦园区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项目,一起了解这些逐梦少年的成长故事!
 

 

聚焦苏州中学园区校西交大少科班成长故事


    18岁校友凭借打破国际垄断的创业项目闪耀央视,荣登福布斯青年榜单;理工科学生跨界考上了文学博士,并获全额奖学金;编写教材入选大学公共课、摘得计算机系统与程序设计竞赛(CCSP)冠军……来自苏州中学园区校西安交大少年班校友频频登上新闻,光芒万丈。

    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是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全国招收少年班学生,进行创新与素质教育教改试点,不拘一格选拔智力超常少年。预科第一年由西交大附属中学、苏州中学园区校等4所学校培养;预科第二年由西安交通大学直接培养。预科结束,成绩合格直接免试进入西交大本硕连读。
 
 


    作为预科培养基地校,苏州中学园区校自2009年首届少科班以来已连续12年承担培养任务,从这里走出的学子发展后劲足、特色鲜明、潜力大。让我们一起走进园区校少科班,揭秘这些人们眼中的“牛娃学霸”背后的成长成才故事。
 

硬核跨界!理工科学生竟考上文学博士

 
    少年班2011级学生方文昕在西安交通大学就读,她申请到了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博士(先秦文学方向),并获全额奖学金和研究生奖学金。无独有偶,2011级戴思宇现于西交大就读文艺学研究生,并有在文学博士方向继续深造的意向。“戴思宇在预科班时就编写并出版诗集《湿地诗萃》,那时就对文学兴趣浓厚。”当时担任班主任的林子杰老师介绍。

    虽然这是少年班第一次培养出文学博士,但少年班的教师团队对理工科学生考上文学博士并不感到十分惊讶。学生对先秦文学感兴趣就会自己去学习探究,同时,学校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并重的课程设置为他们埋下了人文的种子,最终走到了具有理科思维的文学道路上。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苏州中学园区校始终秉承“量智与性智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微观认识与宏观认识相结合”的思想精髓,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为少年班学生们提供了无限可能。同学们可以在接受学校大量特色课程的同时不断探索,寻找出自己真正喜欢并且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



    “如果他们适合酸性的土壤,就不能凭自己的意愿,拿爱他们作为借口给他们碱性土壤。”少年班这种由通识教育转向个性化培养的方式,能够尽可能为每一个孩子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方向,虽然试错也会花去一定时间,但是有助于他们培养发散性思考习惯。


    “2015级尤佳睿和几个同学一起编集了带国际音标索引的西夏文辞书《番汉合时掌中珠》(首部西夏文中文双语字典);还有2015级李诗禹,后来发现有学医的天赋,老师建议下攻读了医学方向。”在项目所有的任教老师看来,只要同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哪怕想要探索的领域是老师的知识盲区,学校和老师也会竭尽所能为他们提供帮助,给予他们成长的沃土。
 

 

打破国际垄断!18岁少年入选福布斯,科技企业落户苏州。



    2020年2月,西安交大钱学森学院人工智能试验班的潘远志,带着他的创业项目“金镶钻”登上央视《创业英雄汇》舞台并获得现场资深投资人的一致赞誉和“爆灯”。18岁的潘远志是《创业英雄汇》节目中年龄最小的创业者。该项目已获500万元天使轮投资,已签署订单3000万元。


    “我有一颗中国‘芯’,希望未来助力芯片领域的发展。我希望通过创业实体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提高生产力,造福社会。”潘远志领衔的公司打破了国际垄断,是国内首个可实现第四代超高热导散热基板工业化生产的公司,拥有27项专利,研发的产品可解决高功率LED、激光发生器、微波器件等散热问题。潘远志因此成功入选福布斯2020年30位30岁以下创业新贵榜单。这也是苏州中学园区校第三位登上该榜单的优秀校友。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的老师们对潘远志的创业成就并不意外:2016年在园区校少年班就读时他就已经表现出对创业创新的浓厚兴趣,还像模像样地组织了同学团队,参与了不少面向大学生和社会的创业比赛。一个15岁的孩子说要创业,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但是园区校非常支持他在苏州参加创业课程学习。

    一年前,潘远志回到苏州,由他领衔的科技公司,也正式落户苏州浒墅关经开区。这家公司不仅有“中国芯”,更让我们园区校亲友团看到了潘远志投资苏州、回馈苏州的“苏州心”。

 

治学严谨,“要做就要努力做到极致”
 

    少年班教师办公室墙上挂着几张手绘地图,其中一张是2015级李佩潼画的园区校南北向局部透视图。“我们买了50米的皮尺、激光测距仪,两次精准测量,这里每一棵树、每一根栏杆都完全精确。当时学校要种植新的树,要种在哪里,就直接找这张图作参考。”
 

 

    当时给全班同学都布置了相关作业,老师发现了李佩潼喜欢画画、设计,有画工图的天赋,“既然有这样的天分,就要给她‘加码’,当时让她花了两个多月耐着性子画完。”老师们认为,未来这群孩子大多要学习工科,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在画工图里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有天赋的学生更是要提高要求,“一件事情既然去做了,就要做到极致,做到别人无法超越。”
 


 

    手绘学校地图旁还挂着一张苏州阊门的手绘图,城门每一块砖摸上去都是立体的手感。这是2017级令狐浩天和孟怡含两位同学画的。当时为了追求比例的精确,他们多次去现场拍照、测量、计算。图上一共有多少块砖都是分毫不差。
 
 

先行后知,培养特长,让长板更长



    少年班学生采用探究型学习方式,即先行后知,先带着好奇心想去解决问题,开始着手去做,发现缺少哪一块知识体系的储备就去请教老师、查阅资料,深入钻研。“我们要引导他们从验证型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回归归纳和演绎这两种探究方法,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不被已构建的知识体系所束缚,少年班学子更愿意主动挑战和探索未知事物,以好奇心为驱动力进行主动探索和发散式研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这使得他们变得很敏感。”同学们正是因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会让他们去留意生活中大家不会关注的细节,把疑问作为研究课题动手探究,由此想到研究荷叶为什么能够自洁、鲫鱼离开水究竟能存活多久、怎样保持多星体系的稳定等研究性学习课题。


 

    少年班着力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让长板更长。“把木桶倾斜放,可以盛很多水。”不断挖掘他们的优点特长,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专长领域,真正培养核心竞争力。
 
 

高度自律才能让每一秒都闪闪发光


    “他们一起计算过,这一年时间去掉上课、睡觉、周末还剩下多少,然后会把这个时间换算成秒。”这样能让这群第一次离开父母约束的孩子认识到,虽然没有中、高考压力,但他们的时间依然紧迫,要在一年内学完普通高中三年的课程。“需要比同龄学生在时间管理和自律上做得更出色”。
 


    为了让这群“准大学生”合理规划时间,各学科老师们精心设置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如一年看完专著类的50本课外书,其中5本精读要做读书笔记和读书报告分享;让学生空余时间写诗,为他们出版诗集;培养一项音乐爱好,把以前考完级就丢掉的乐器重新捡起;找到一项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并长久坚持……这样既能调整心态、释放压力,又能拓宽知识面、强健体魄,可谓一举多得,“当他们逐渐形成一种习惯,也就觉得这样的强度可以接受”。

 

家国情怀,为社会和民族发光发热



    少年班毕业典礼上,园区校老师寄语同学们:“要在合适的地点,找准合适的方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2012级彭凯栋在心底埋藏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时因为国内芯片长期受到国外垄断,技术层面一直无法突破,彭凯栋就执意去美国知名学府攻读博士,“国家缺什么,什么落后,我就去学这个。”
 


    少年班非常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只有对身边的人有用,对社会、民族有用,你才是合格的,才能从人才变成人物。”园区校老师们在日常学习生活点滴中影响这些孩子,引导他们在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标签:
转发此文